二、 影響人的安全行為因素分析
人的安全行為是復雜和報考的,具有多樣性、計劃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識水平的調節,受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支配;同時也受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態度、意識、知識、認知決定人的安全行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為表現出差異性。不同的企業職工和領導,由于上述人文素質的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安全行為水平:同一個企業或生產環境,同樣是職工或領導,由于責任、認識等因素的影響,因而會表現出對安全的不同態度、認識,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安全行為。要達到對不安全行為的抑制,面對安全行為進行激勵,需要研究影響人行為的因素,安全行為學科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1、 影響人的安全行為的個性心理因素
(1)情緒對人的安全行為的影響。情緒為每個人所固有,是受客觀事物影響的一種外在表現,這種表現是體驗又是反應,是沖動又是行為。從安全行為的角度:情緒處于興備狀態時,人的思維動作較快;處于抑制狀態時,思維與動作顯得遲緩;處于強化階段時,往往有反常的舉動,這種情緒可能發現思維與行動不協調、動作之間不連慣,這是安全行為的忌諱。當不良情緒出現時,可臨時改換工作崗位或停其工作,不能讓因情緒可能導致的不安全行為帶到生產過程中去。
(2)氣質對安全行為的影響。氣質是人的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氣質使個人的安全行為表現為獨特的個人色彩。例如,同樣是積極工作,有的人表現為遵章守紀,動作及行為可靠安全,有的人則表現為蠻干、急燥,安全行為較差。一個人的氣質是先天的,后天的環境及教育對其改變和微小和緩慢的。因此,分析職工的氣質類型,合理安排和支配,對保證工作時的行為安全有積極作用。人的氣質分為四種:①多血質,活潑、好動、敏捷、樂觀,情緒變化快而不持久,善于交際,待人熱情,易于適應變化的環境,工作和學習精力充沛,安全意識較強,但有時不穩定;②膽汁質,易于激動,精力充沛,反應速度快,但不靈活,暴燥而有力,情感難以抑制,安全意識較前者差;③粘液質,安靜沉著,情緒反應慢而持久,不易發脾氣不易流露感情,動作遲緩而不靈活,在工作中能堅持不懈、有條不紊,但有惰性,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差;④抑隨質,敏感多穎,易動感情,情感體驗豐富,行運遲緩、忸怩、靦腆,在困難面前優柔寡斷,工作中能表現出勝任工作的堅持精神,但膽小怕事,動作反應慢。在客觀上,多數人屬于各種類型的之間的混合型。人的氣質對人的安全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安全工作的適宜性。因此,在工作按排、班組建設、使用安全干部和技術人員,以及組織和管理工人隊伍時,要根據實際需要和個人特點來進行合理調配。
(3)性格對人的安全行為的影響。性格是每個人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最顯著的心理特征,是對某一事物穩定的和習慣化的方式。如有的人心懷坦白,有的人詭計多端:有的人克已奉公,有的人自私自利等。性格表現在人的活動目的上,也表現在達到目的行為方式上,性格較穩定,不能用一時的、偶然的沖動作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根據。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穩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現出多種多樣,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緒型。理智型用理智來衡量一切,并支配行為,情緒型的情緒體驗深刻、安全行為受情緒影響大,意志型有明確目標,行動主動,安全責任心強。
2、 影響人的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
(1)社會知覺對人的行為的影響。知覺是眼前客觀剌激物的整體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客觀剌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對別人感知時,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和外部行為上,而且要根據這些外部特征來了解他的內部動機、目的、意圖、觀點、意見等等。人的社會知覺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個人的知覺。主要是對他人外部行為表現的知覺,并通過對他人外部行為的知覺,認識他人的動機、感情、意圖等內在心理活動。二是人際知覺。人際知覺是對人與人關系的知覺。人際知覺的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感情因素參與其中。三是自我知覺。自我知覺是指一個人對自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的概括認識。人的社會知覺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這就會使人產生錯誤的知覺或者偏見。使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在自己的知覺中發生歪曲。產生偏差的原因有:①第一印象作用;②暈輪效應;③優先效應與近因效應;④定型作用。
(2)價值觀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價值觀是人的行為的重要心理基礎,它決定著個人對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愛或壓惡、積極或消極。領導和職工對安全價值的認識不同,會從其對安全的態度及行為上表現出來。因此,要使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為,首先需要有正確的安全價值觀念。
(3)角色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在社會生活的大舞臺上,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被領導者;有人當工人,有人當農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種角色都有一套行為規范,人們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為規范行事,社會生活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否則就會發生混亂。角色實現的過程,就是個人適應環境的過程。在角色實現過程中、常常會發生角色行為的偏差,使個人行為與外部環境發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這種角色作用來為其服務。
3、 影響行為的主要社會因素
(1)社會輿論對行為的影響。社會輿論又稱公眾意見,它是社會上大多數人對共同關心的事情,用富于情感色彩的語言所表達的態度、意見的集合。要社會或企業人人都重視安全,需有良好的安全輿論環境。一個企業、部門、行業或國家,要把安全工作搞好,需要利用輿論手段。
(2)風俗與時尚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風俗是指一定地區內社會多數成員比較一致的行為趨向。風俗與時尚對安全行為的影響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會有不利的方面,通過安全文化的建設可以實現揚其長、避其短。
4、環境、物的狀況對人的安全行為的影響
人的安全行為除了內因的作用和影響外,還其外因的影響。環境、物的狀況對勞動生產過程的人也有很大的影響。環境變化會剌激人的心理,影響人的情緒,甚至打亂人的正常行動。物的運行失常及布置不當,會影響人的識別與操作,造成混亂和差錯,打亂人的正常活動。即會出這樣的現模式:環境差→人的心理受不良剌激→擾亂人的行動→產生不安全行為;物設置不當→影響人的操作→擾亂人的行動→產生不安全行為。反之,環境好,能調節人的心理,激發人的有利情緒,有助于人的行為。物設置恰當、運行正常,有助于人的控制和操作。環境差(如噪聲大、尾氣濃度高、氣溫高、溫度大、光亮不足等)造成人的不舒適、疲勞、注意力分散,人的正常能力受到影響,從而造成行為失誤和差錯。由于物的缺陷,影響人機信息交流,操作諧調性差,從而引起人的不愉快剌激、煩燥知覺,產生急燥等不良情緒,引起誤動作,導致不安全行為。要保障人的安全行為,必須創造很好的環境,保證物的狀況良好和合理。使人、物、環境更加諧調,從而增強人的安全行為。 把安全工程師站點加入收藏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