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檢查與評價
1.檢查與評價的目的
檢查與評價的目的是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定期或及時地發現體系運行過程或體系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確定問題產生的根源或需要持續改進的地方。體系的檢查與評價主要包括績效測量與監測、事故事件與不符合的調查、審核與管理評審。
2.檢查與評價的內容與要求
1)績效測量和監測
生產經營單位績效測量和監測程序用以確保:①監測職業健康安全目標的實現情況;②包括主動測量與被動測量兩個方面;③能夠支持企業的評審活動,包括管理評審;④將績效測量和監測的結果予以記錄。
主動測量是根據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的結果、法律及法規要求,制定包括監測對象與監測頻次的監測計劃,并以此對企業活動的必要基本過程進行監測。內容包括:
①監測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各項計劃及運行控制中各項運行標準的實施與符合情況;
②系統地檢查各項作業制度、安全技術措施、施工機具和機電設備、現場安全設施以及個人防護用品的實施與符合情況;
③監測作業環境(包括作業組織)的狀況;
④對員工實施健康監護,如通過適當的體檢或對員工的早期有害健康的癥狀進行跟蹤,以確定預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⑤對國家法律法規及企業簽署的有關職業健康安全集體協議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情況。
被動測量是指對與工作有關的事故、事件,其他損失(如財產損失),不良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失效情況的確認、報告和調查。
生產經營單位應列出用于評價職業健康安全狀況的測量設備清單,使用唯一標識并進行控制。測量設備的精度應事先校驗。生產經營單位應有文件化的程序描述如何進行職業健康安全測量,用于職業健康安全測量的設備應按規定維護和保管,使之保持應有的精度。
2)事故、事件、不符合及其對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影響的調查
實施調查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程序,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事故、事件、不符合進行調查、分析和報告,識別和消除此類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防止其再次發生,同時,通過程序的實施,發現、分析和消除不符合的潛在原因。
生產經營單位應保存對事故、事件不符合的調查、分析和報告的記錄,按法律法規的要求,保存所有事故的登記薄,并登記可能有重大職業健康安全后果的事件。
3)審核
審核的目的是建立并保持定期開展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的方案和程序,以評價生產經營單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其要素的實施能否恰當、充分、有效地保護員工的安全與健康,預防各類事故的發生。
對體系的審核應主要考慮自身的職業健康安全方針、程序及作業場所的條件和作業規程,以及適用的職業安全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所制定的審核方案和程序應明確審核人員能力要求、審核范圍、審核頻次、審核方法和報告方式。
4)管理評審
目的是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的最高管理者依據自己預定的時間間隔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評審,以確保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在實施管理評審時,應主要考慮績效測量與監測的結果、審核活動的結果、事故、事件、不符合的調查結果和可能影響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內外部因素及各種變化,包括企業自身變化的信息。
(五)改進措施
1.改進措施的目的
改進措施的目的是要求生產經營單位針對組織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績效測量與監測、事故事件調查、審核和管理評審活動所提出的糾正與預防措施的要求,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并予以保持,確保體系的自我完善功能,并不斷尋求方法,持續改進生產經營單位自身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其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從而不斷消除、降低或控制各類職業健康安全危害和風險。改進措施主要包括糾正與預防措施和持續改進兩個方面。
2.改進措施的內容與要求
1)糾正與預防措施
生產經營單位針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績效測量與監測、事故事件調查、審核和管理評審活動所提出的糾正與預防措施的要求,應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并予以保持,確保體系的自我完善功能。
2)持續改進
生產經營單位應不斷尋求方法持續改進自身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及其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從而不斷消除、降低或控制各類職業健康安全危害和風險。{來源:考{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