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系統的實現
完善的預警系統為實現事故預警提供了物質基礎。
預警系統通過預警分析和預控對策實現事故的預警和控制,預警分析完成監測、識別、診斷與評價功能,而預控對策完成對事故征兆的不良趨勢進行糾錯和治錯的功能。
(一)監測
監測是預警活動的前提,監測的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生產中的薄弱環節和重要環節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二是對大量的監測信息進行處理(整理、分類、存儲、傳輸),建立信息檔案,進行歷史的和技術的比較。即通過對歷史數據、即時數據的整理、分析、存儲,建立預警信息檔案,信息檔案中的信息是整個預警系統共享的,它將監測信息及時、準確地輸入下一預警環節。
監測過程的主要工作手段,是應用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實現監測過程的程序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監測活動的主要對象是生產過程中可能導致事故的安全管理薄弱環節和重要環節,收集各種事故征兆,并建立相應數據庫。
(二)識別
識別是運用評價指標體系對監測信息進行分析,以識別生產活動中各類事故征兆、事故誘因,以及將要發生的事故活動趨勢。識別的主要任務是應用“適宜”的識別指標,判斷已經發生的異常征兆、可能的連鎖反應。所謂“適宜”,是針對本企業(或行業)事故的基本情況和事故的發展趨勢而建立起來的識別指標,它既不是簡單的企業(行業)已發生事故的歷史縱向比較,也不是簡單的同其他企業(行業)發生事故情況進行的社會橫向比較,而是在橫向縱向比較的雙重評價之下,針對生產在特定條件下應該實現的事故控制績效,結合企業外部環境的安全狀態,綜合判定生產過程是否發生或即將發生事故現象。
(三)診斷
對已被識別的各種事故現象,進行成因過程的分析和發展趨勢預測,可以明確哪些現象是主要的,那些現象是從屬的、附生的。診斷的主要任務是在諸多致災因素中找出危險性最高、危害程度最嚴重的主要因素,并對其成因進行分析,對發展過程及可能的發展趨勢進行準確定量的描述。診斷的工具是企業特性和行業安全生產共性相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
(四)評價
對已被確認的主要事故征兆進行描述性評價,以明確生產活動在這些事故征兆現象沖擊下會遭受什么樣的打擊,判斷此時生產所處狀態是正常、警戒、還是危險、極度危險、危機狀態,并把握其發展趨勢,在必要時準確報警。其風險可能是靜態的,可能是報考的。有的是比較明顯的,有的是潛在的。一方面可通過感性認識和歷史經驗來判斷,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各種客觀的事故記錄進行整理、分析和歸納,必要時咨詢專家的意見。
(五)監測、識別、診斷、評價的關系
監測、識別、診斷、評價這四個環節預警活動,是前后順序的因果聯系。監測活動是預警系統活動開展的前提,沒有明確和準確的監測信息,后三個環節的活動就是盲目的,甚至是無意義的。識別活動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對實現事故現象的判別,使企業生產安全管理在繁雜多變的致災因素中能確定預警工作重點,也使診斷和評價活動有明確的目標。診斷活動和評價活動是技術性的分析過程,它對主要事故現象的成因與過程分析,以及對事故損失后果的評價,可使企業在采取預控對策或者危機管理對策時有科學的判識依據。整個預警活動過程,呈現一種前后有序、因果關聯的關系。其中,監測活動的監測信息系統,是整個預警管理系統所共享的,識別、診斷、評價這三個環節的活動結果將以信息方式存人到監測系統中。另外,這四個環節活動所使用的評價指標,也具有共享性和統一性。請訪問考試大網站http://www.examda.com/
相關推薦:
2011年安全工程師考試管理知識精講71
2011年安全工程師考試管理知識精講72
2011年安全工程師考試管理知識精講74
2011年安全工程師考試管理知識精講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