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
(一)生產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識別、評價職業有害因素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目的是①掌握生產環境中職業危害的性質、種類、強度(濃度)及其在時間、空間的分布狀況,為評價職業環境是否符合衛生標準提供依據。②為研究接觸水平-反應關系提供基礎資料。③鑒定預防措施的效果等。為此應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及監測目的建立定期監測制度及衛生檔案制度。如以粉塵為例,可根據一個工作班中工人不同活動點、多次采樣測定的每個點的平均濃度(C)有工人在該點逗留時間(T),計算出時間加權平均濃度(time-weighted average’TWA)以了解工人的接觸粉塵情況。
(二)健康監護(health surveillance)
是通過各種檢查和分析,掌握職工健康狀況,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征象,以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對接觸者健康的影響及其程度。以便采取預防措施,控制疾患的發生和發展。健康監護的基本內容包括健康檢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健康狀況分析和勞動能力鑒定等。
1.健康檢查 包括:(1)就業前健康檢查(pre-employment examination)指對準備從事某種作業人員進行的健康檢查,目的在于了解受檢者原來健康狀況和各項基礎數據;可發現職業禁忌證(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表4-2所列為上海市衛生監督法所定的就業禁忌證,可作參考。表4-2 有毒有害作業就業禁忌證(暫定)(略)摘自上海市衛生局1983年上海市工企業有毒有害作衛生監督法
(2)定期健康檢查(periodical examination)是指按一定時間間隔,對接觸有害作業工作進行常規的健康檢查,目的在于及時發現職業性疾病的可疑征象;檢出高危人群作為重點監護對象;采取預防措施,保護其他工人。
在職業人群中尤其對高危人群,可以列入定期檢查的篩檢內容有:①呼吸系統疾病。可通過定期問診,體檢,結合肺功能檢查及X線胸片。對矽塵接觸者,進行一年一次檢查,接觸煤塵或其他致病作用小的粉塵,可每2~3年進行一次,②聽力損傷。如定期測定工作場所噪聲強度和工人聽力變化。③有毒物質作用,結合生物學檢測。我國規定有毒物質接觸者,應定期檢查,其中毒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由衛生部頒布。截止1992年,已頒布了52種《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根據醫學知識和積累,診斷標準和檢查項目正在擴大。④職業性腫瘤。肺、膀胱、皮膚腫瘤。可通過X線(肺)、細胞學、膀胱鏡(必要時對有膀胱危險的高危人群)檢查來進行篩檢。⑤腰背損傷。可通過患病率、缺勤率等資料分析而獲得。
2.健康檔案 主要包括:①職業史和病史;②家族史(重點是遺傳性疾病史)③基礎健康資料,重點在就業前有關指標的水平;④接觸有害因素及水平;⑤與職業有關的監護項目;⑥其他,包括嗜好及生活方式。健康監護卡應每個工人一份,編號保管。
3.健康狀況分析中常需計算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工傷的發病率、平均發病工齡及病傷缺勤率等。
(三)職業流行病學調查(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職業流行病學是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研究職業性疾病在職業人群中發生、發展、分布和控制的規律,探討及確定職業有害因素對人的安全接觸水平,為評價和制訂衛生標準提供科學依據。由于現場干擾因素極為復雜,所以職業流行病學調查,需要搜集相當數量的資料,特別在研究有害因素的慢性影響時,常需長期的觀察累積資料才能進行分析、評價。
職業流行病學調查多為分析性流行病學調查。常用橫斷面調查、隊列調查、病例對照調查。
(四)實驗室測試
常用于測試化學物的毒性,包括動物實驗和體外測試系統,是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評價化學物毒性的依據。但是在使用動物實驗資料時,應注意存在動物種屬易感性的差異、壽命的不同、接觸方式和環境差別等,尤其當動物樣本數量不足時易產生推導偏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