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分析筆記及答題技巧
一、參照事故類別進行分類
按《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86)根據導致事故的原因、致傷物和傷害方式等將危險因素分為20類:
二、事故預防對策的基本要求:
1、預防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有害因素;
2、排除工作場所的危險和危害因素;
3、處置危險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國家標準規定的限值內;
4、預防生產裝置失靈和操作失誤產生的危險和危害因素;
5、發生意外事故時,為遇險人員提供自救和施救條件。
三、選擇預防對策原則:針對性、可操作性和經濟合理性。
四、事故預防優先原則:消除、預防、減弱、隔離、連鎖、警告。
五、控制危險、危害因素的對策:
1、改進工藝過程、機械化、自動化;
2、設置安全裝置;
3、預防性的機械強度試驗;
4、電氣安全對策;
5、機械設備的維護保養和計劃檢修;
6、工作地點的布置與整治;
7、個人防護用品。
六、報告事故的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
3、事故的簡要經過;
4、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5、已經采取的措施;
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七、事故調查的程序:
1、成立事故調查組;
2、事故現場搶救、處理;
3、事故有關物證的搜集;
4、事故事實材料搜集;
5、事故人證材料的搜集;
6、事故現場攝影、錄像;
7、事故現場圖的繪制;
8、事故原因分析;
9、編寫事故調查處理報告;
10、事故調查處理結案歸檔。
八、事故分析:
直接原因:
物的不安全狀態
1、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乏或缺陷;
2、設備、設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個人防護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
人的不安全行為:
1、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2、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設備;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體存放不當;
6、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業停留;
9、機器運轉時加油、修理、檢查、調整、焊接、清掃;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為;
11、未使用個人防護用品;
12、不安全裝束;
13、對易燃易爆等危險品處理錯誤。
間接原因:
1、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
2、教育培訓不夠;
3、勞動組織不合理;
4、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和指導錯誤;
5、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
6、沒有或不認真實施事故防范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
7、其它。
九、事故教訓:
1、是否貫徹落實了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
2、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術措施;
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術防范措施執行是否到位;
5、安全培訓教育是滯到位,職工安全意識是否到位;
6、有關部門的監督檢查是否到位;
7、企業負責人是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
8、是否存在官僚和腐敗現象;
9、是否落實了有關三同時的要求;
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措施。